公平何在?足协官方再次认错!VAR成了球场的摆设
中国足球协会又一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,这一次依然是因为那个本应维护公平却屡屡引发争议的工具——VAR视频助理裁判系统,在最近一轮国内顶级联赛的关键对决中,一次足以改变比赛结果的判罚被VAR无视,当值主裁判未获提示也未回看分析,赛后足协通过专家组评议公开承认这是一次明显的误判,并向相关俱乐部致歉,然而这样的认错对于积分榜上已然尘埃落定的结果而言,毫无意义,这已不是本赛季首次出现类似情况,频频发生的官方认错背后,是VAR系统在中国赛场公信力的严重流失,球迷与从业者不禁要问,足球场上的公平究竟何在。
VAR技术设立的初衷,是借助科技手段减少足球比赛中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大错漏判,提升判罚的准确性与公平性,在国际足联的推广下,它已成为现代足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理论上,VAR就像一位全天候无死角的电子鹰眼,密切关注着场上发生的每一个关键瞬间,特别是进球,点球,红牌以及认错对象等四类重要事件,它应当成为主裁判最可靠的决策支持,然而在中国足球的实际操作中,VAR却时常失灵,有时甚至形同虚设。
问题首先出在介入的时效性与主动性上,按照规程,VAR团队应持续检查所有可能构成清晰明显错误的判罚或未判罚事件,并在出现重大遗漏时主动提示主裁判,然而在我们的联赛中,VAR裁判有时显得过于保守和被动,对于一些边界清晰的争议场景选择沉默,仿佛害怕承担介入比赛的责任,这种谨慎过度实则为怠惰,直接导致关键错误的发生。
其次,裁判团队的业务能力与统一尺度备受质疑,VAR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具,其核心仍是操作它的人,裁判对规则的理解,对比赛节奏的把握,以及主裁判与VAR裁判之间的沟通效率,都直接影响最终判罚的准确性,同样的动作,在不同场次,由不同的裁判组执法,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VAR结论,这种判罚尺度上的摇摆,不仅让球员和教练无所适从,更让比赛的公平性大打折扣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一次次官方事后的认错与道歉,正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,足协的承认错误看似展现了态度,实则暴露了管理系统的不作为与失效,道歉无法改变比赛结果,无法弥补俱乐部和球迷遭受的损失,更重要的是,它一次次地消解着VAR乃至整个裁判体系的权威性,当“等待赛后的官方认错”成为球迷赛后的常态谈资,裁判在比赛进行中的最终权威便已名存实亡,长此以往,联赛的竞技严肃性和观赏性将受到致命打击。
VAR本不应是球场摆设,它理应成为公平竞赛最坚实的守护者,要扭转当前困境,中国足协需要做的远不止于事后道歉,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改革,包括提升裁判员特别是VAR裁判的专业培训与考核标准,引入更严格的问责机制以确保每一名场内外裁判都能尽职履责,同时增强判罚过程的透明度,例如尝试在部分场次公开裁判与VAR之间的交流录音,让公众理解判罚依据,即便仍有争议,也能最大限度地换取理解与信任。
公平是竞技体育的生命线,一次又一次的认错公告正在无情地侵蚀这条生命线,中国足球的进步,不仅仅需要球员的努力和俱乐部的投入,更需要一个能够保障公平竞赛环境的裁判体系,是时候让VAR真正发挥作用,而不是让它继续成为一个令人失望的摆设,足球世界的信任来之不易,重建它,需要的是行动,而不是又一次于事无补的道歉。